鯖魚生物胺產生菌篩選、菌落總數、生長曲線測定——結果與分析、結論
2、結果與分析
2.1菌落總數測定結果
圖1鯖魚在常溫貯藏過程中菌落總數的變化情況
由圖1可知,貯藏初期,鯖魚體內的細菌總數為3.41(lg(CFU/g)),在貯藏第2天時,鯖魚體內的細菌總數為8.74(lg(CFU/g)),而后鯖魚體內的細菌進入穩定期。
2.2菌株的分離與純化
取貯藏2 d后的鯖魚樣品,進行生物胺生成菌株的分離、鑒定。因目前國內外研究學者還未研制出直接篩選組胺菌的培養基。組胺生成菌分離瓊脂(histamineforming bacteria isolation agar,HBI)培養基是最早用來分離產組胺細菌的培養基,由美國研究學者Niven等研制。但是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,研究者們發現HBI培養基分離的菌種不僅僅是組胺產生菌,還有其他生物胺產生菌,本研究根據生物胺改變pH值的原理利用HBI培養基對生物胺生成菌株進行初步的分離篩選。通過初步的分離篩選共得到7株不同菌落形態的菌株,它們都能夠使得生物胺篩選培養基變成藍紫色,見圖2。
圖2生物胺篩選培養基中的菌落
2.3菌株生長狀況分析
圖3 7株細菌在4℃(a)及35℃(b)的生長曲線
將分離的7株細菌接種到TSA培養基中純化培養后,確定7株細菌在4℃和35℃條件下的生長曲線,結果如圖3所示。7株細菌在4℃條件下OD605 nm值增長緩慢,培養5 d期間OD605 nm值低于0.03。在35℃條件下培養2 d,每隔2 h用Biosense 微生物生長曲線監測系統測定一次OD605 nm值,可以看出7株細菌在35℃條件下OD605 nm值增長迅速,特別是在培養4~12 h期間,7株菌株的OD605 nm值呈對數增長,培養約12 h后菌株OD605 nm值趨于穩定,而后增長速率緩慢,No.1菌株OD605 nm值增長最大,在培養48 h后OD605 nm值為1.96。結果表明7種菌株在35℃條件下生物量變化比較明顯。生物胺生成菌適宜生長溫度范圍主要分3種,分別為嗜冷菌(低于20℃)、嗜溫菌(25~40℃)和嗜熱菌(高于40℃),Mackie等認為導致魚體腐敗形成生物胺的菌株主要是嗜溫菌。
2.4生物胺生成情況分析
通過對TSBH培養液中細菌代謝物的檢測,7株細菌在35℃時有生物胺檢出,在4℃時無生物胺檢出。7株細菌在35℃條件下生物胺的產生情況如表2所示。在7株細菌中,有3株細菌可以產生色胺,有4株細菌可以產生2-苯乙胺,有4株細菌可以產生腐胺,有1株細菌可以產生尸胺,有3株細菌可以產生組胺,有1株細菌可以產生酪胺。雖然No.6、No.7菌株可以產生組胺,但是組胺產生量相對較少,而No.1菌株產生的生物胺含量較高,因此繼續對No.1菌株進行鑒定。
表2 7株細菌的生物胺產生情況
2.5菌株鑒定
2.5.1形態學觀察結果及革蘭氏染色結果
通過觀察平板上單菌落形態發現No.1菌株菌落為淡黃色,圓形,濕潤光滑,邊緣整齊。革蘭氏染色結果確定為革蘭氏陰性細菌。通過顯微鏡觀察為G-桿菌。
2.5.2 No.1菌株鑒定
表3 No.1菌株的鑒定結果
No.1菌株生理生化指標見表3,結果表明該菌株D-葡萄糖、D-麥芽糖、D-甘露糖及蔗糖反應為陽性,其他指標反應為陰性。API(32E)鑒定No.1菌株可能為侵肺巴斯德氏菌,可信度為99.90%。
3、結論
本研究利用生物胺生成改變pH值的原理,通過HBI培養基對生物胺生成菌進行初步篩選,共從鯖魚體內分離出疑似菌株7株。各菌株生成生物胺的種類與含量存在很大差異,其中以No.1菌株組胺生成量最多,總生物胺生成量最高,種類最豐富,通過形態學、生理生化指標分析鑒定,確認No.1菌株與侵肺巴斯德氏菌的可信度為99.9%。趙中輝等在鲅魚魚肉中檢測到該菌株,并且確認其與組胺等生物胺生成有關。該菌屬于巴斯德氏菌屬,在4℃生長緩慢,35℃生長良好,說明該菌為嗜溫菌。說明細菌對生物胺的產生非常重要,因此預防組胺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止細菌污染,有效控制細菌生長。
相關新聞推薦
1、不同溫度、pH值、光照及培養基對灰葡萄孢、黃曲霉菌株生長影響
2、朱鹮細胞系的建立、體外生長特征、性染色體的熒光原位雜交鑒定(一)